国庆八天假期配资天眼官网,很多人计划列了一大堆,不是补觉,就是旅行,总而言之就是放纵自己。这种报复性的自我补偿行为,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好处,只会让人更加昏沉、空虚和伤身。
假期一结束,没有丝毫的放松感,反而更疲惫,第二天,又得拖着疲惫的身体,头昏脑涨地去上班,转了一圈才发现,原来放假不是休息,上班才是。这种落差式的感觉,想必每个人都有体会,我自己也是这种错误方式的坚定实践者。
十月初的国庆假期,我给自己计划了一场“完美”的五天四夜的河南旅游,郑州、开封、洛阳,景点跑个遍,美食吃个遍,照片拍个遍,我的假期完美地被高铁、景点、美食和朋友圈九宫格填得满满当当。
回程的路上,我头脑迷糊地“瘫”在返程高铁上,整个人累到身心疲惫。我以休息为名,完成了一场盛大的空间逃离和味觉放纵,换来的是肠胃的负担和透支的体力。最恐怖的是,报复性旅行后,我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才能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。
展开剩余74%当然,只要在社会上生存,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,都会休息,名人也会如此,但名人的休息,不是被动地休息,而是主动地休息,是一种积极的、战略性的能量管理,这种智慧远远超越了只有“睡觉和旅行”才是休息的人生智慧。
生物学家达尔文每天仅仅工作4小时,其余时间全部用于散步、休息,即便每天只工作四小时,他仍然撰写了19本书,包括震惊世界的生物巨著《物种起源》;文学创作者村上春树也有着极其规律的作息,他每天四五点起床,写作5~6小时,然后去跑步或游泳;物理学家居里夫妇最大的爱好就是骑自行车去郊外远足,他们会把工作暂时放下,花上一整天的时间,深入森林和山野,呼吸新鲜空气,观察动植物。
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:伟大的灵感并非只诞生在办公桌前,更多的是在奔跑时、散步时或冥想时。
基于这样的认知,我发现,休息的核心是“恢复”,而不是“补偿”。休息,是为潜意识提供一种积极的、创造性的“创造性休息”,而非消极、消耗性的“逃避式休息”。
当你越来越累时,你应该停下来,去休息,去调整。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受,强迫自己硬撑。
你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,你需要的究竟是更多的娱乐,还是更真实的生活?待你思考之后,你会发现,其实真正的恢复,不是“躺平”,而是有意识地为身心构建一套全新的、可持续的“能量管理系统”,是一场让身心从分离状态重新“归位”的旅程。
休息的本质,就是从外界获得能量和信息。真正的休息,不是停下所有的事情,而是换一种方式生活,你可以专注地只做一件事情,慢悠悠做顿午餐,打扫卫生、制作手工、city walk,不赶进度,不拍照打卡,让身心彻底松弛下来。
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进入心理学家米哈里所说的“心流”状态,时间感消失,自我意识消退。这种全然的投入,既活动了身体,又放松了疲惫的大脑,还产生了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,内心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很多满足感。
你也可以给自己泡一杯茶,没有手机,没有工作,只是坐在窗边,看一整天的书,累了,就看看窗外的飞鸟和景色,既给大脑输入营养,又成为一种休息方式。
你会明白,沉浸式地做事比躺着不动更有滋养,这些看似不是休息的行为,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“深度邂逅”,能让我们的精力愈发充沛。
如果你感觉当下的状态不是很好,干什么都很累,不妨选择去爬爬山。《黄帝内经》里早就说过:“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”,人和自然本就是互相滋养的。
爬山可以快速改变一个人的磁场,提升能量,补天地之灵气。天地之灵气是什么呢? 就是天空、大地、山川河流,在这里,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,给身心做一次深度的滋润和归位。听鸟叫、摸树皮、踩泥土,不仅带走了满身疲惫,更带回了一个肺润心安、能量饱满的自己。
你需要的不是通过睡眠和旅行来消除疲惫,你需要的是放下“我应该如何休息”的执念,也许配资天眼官网,你要去的不是更远的地方,而是回到你自己的心里,为自己修建一座坚固的后方营地。
发布于:湖北省创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